對一臺生產(chǎn)設備來說,編碼器的成本簡直微不足道。 市面上便宜的編碼器幾百元,貴的編碼器幾千元到幾萬元,看起來幾十倍,也不過是相當幾萬元的差價。 盡管數(shù)量多,但和設備生產(chǎn)線的成本相比,簡直是九牛一毛。
那么,雖然乍一看是微不足道的部分,但各種類型的編碼器的選擇會對設備的性能和生產(chǎn)效率帶來什么影響,這是我們討論的話題。
今天說的既可以適用于單獨使用的編碼器,也可以適用于伺服電機附帶的編碼器反饋。
增量型vs絕對值編碼器
增量型編碼器的編碼通過在運動中發(fā)送脈沖進行累積,切斷電源后無法記憶位置。 重新接通電源后,編碼器的數(shù)值也始終從零開始記錄。
因此,在使用增量型編碼器的設備中,需要在對設備接通電源后,進行編碼器原點復歸的初始化操作。 通常,這樣的動作是手動操作,以使編碼器站慢慢找到基準位置(例如限制)。 在這個技術(shù)中叫做“homing”“找參”“回歸零”……。
這樣的操作會影響機器的啟動時間,每次接通機器電源都需要幾分鐘,可以考慮開始正常生產(chǎn)。 例如,設備的生產(chǎn)能力為1000元/分鐘,每次開機回原點的操作需要5分鐘,設備每年20次,切斷各種電源接通電源的話,設備初始化的操作每年需要10萬元。
害怕嗎?
因此,在有限的行程范圍內(nèi)的往復運動位置測量反饋通常采用***型位置反饋,而不是增量型編碼器。 * *型編碼器的位置代碼根據(jù)位置直接從編碼器內(nèi)部電路獲取,不依賴外部電源,因此即使切斷電源也可以測量位置值并讀取,但由于系統(tǒng)電源已切斷,因此無法將代碼反饋至設備系統(tǒng)。
使用絕對型編碼器的話,不是可以省略設備的原點復歸初始化動作嗎?